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50名候选人三位来自辽宁
发布时间: 2024-05-25 07:29:31作者: hthcom华体会
2019年1月初,全国总工会等单位公布了2018年“大国工匠年度人物”50名候选人的名单。
人们惊喜地发现,这其中有三位来自辽宁的优秀工人代表。逐一列举他们的成绩:
李超,1970年出生,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特级技师、鞍钢集团首席技师、技术专家,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60多项,创造经济效益1.5亿元,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,国际、国家发明展览会金奖3项,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,专有技术6项,拥有“当代发明家”称号。
从一名抡大锤的学徒工成长为如今的首席技师,李超人生中最闪亮的时刻是在2014年。他主导完成的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的研发和应用项目在2014年全国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,成为鞍钢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工人技术人员。
2014年1月10日,李超参加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,更有幸成为全国各领域13名获奖代表之一,与平时只能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袁隆平、赵忠贤等专家泰斗一起走进,同国家领导人座谈。洪家光,1979年出生,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工、首席技师,拥有7项国家发明和新型实用专利。他先后参与、负责国家多种型号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和工艺装备的研制,在解决公司某型机研制与批产中的重大、核心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洪家光的战场是在一个小小的航空发动机叶片上。作为航空发动机重要的组成部件,不仅要承受高温和高压,还需承受上万转速带来的巨大离心力作用。一旦叶片制造出现瑕疵,则可能会引起飞机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。洪家光所承担的就是某重点型号发动机核心叶片的修正工具——金刚石滚轮的精密磨光技术。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接近0.08毫米,车工的自由加工精度达到这个标准就堪称优秀,而洪家光给自己定下的标准全部是0.02毫米,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四分之一。经过数年的努力,现在金刚石滚轮已达到了数万次的磨削寿命,最精的尺寸能做到微米级。
方文墨,1984年出生,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(集团)有限公司14厂钳工,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,3项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,25岁时成为沈飞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技师,26岁夺得全国钳工状元,29岁成为中航工业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。
方文墨最大的本事在一双手上。有的战斗机零件因为数量少,加工精度高、难度大,往往需要手工打磨。所以精湛的锉磨手艺,仍旧是钳工的必备功夫。教科书上说,人的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10‰毫米。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了3‰毫米,这是数字控制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。中航工业将这一精度命名为——“文墨精度”。
无法在简单的介绍里把这些极其复杂的技术说清楚,但至少有两点是我们肯定会感受得到的,那就是他们都是来自大型国有企业的顶级技术专家,他们的工作都与打造强国重器有关。这是“大国工匠”共同的特征,更是来自辽宁的“大国工匠”独特的精神传承。
中国传统的大工匠,都是特别讲究师徒传承的。无论是“七〇后”的李超、洪家光,还是“八〇后”的方文墨,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辽宁“工匠精神”都是在共和国70年历史中不断积淀产生的。
孟泰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,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誉满全国的钢铁战线老英雄。他爱厂如家、艰苦创业的故事,至今流传。
1948年11月2日,东北全境解放,孟泰在鞍钢炼铁厂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几个废铁堆翻了个遍,回收各种管件4000多件,修复成能用的管件,建成了当时著名的“孟泰仓库”。1949年6月27日,修复后的鞍钢2号高炉生产出第一炉铁水,而修复高炉所用的管件大部分取自“孟泰仓库”。1949年7月9日,鞍钢举行盛大开工典礼,孟泰被授予特等功臣称号。
1950年,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。孟泰主动当了护厂队员,他把行李扛到高炉上。几次空袭警报响起,孟泰都是手拎大管钳,飞奔到高炉总水门旁,准备随时用身体护卫,抱定与高炉共存亡之决心。8月中旬的一天,4号高炉炉皮烧穿,铁水与顺炉皮而下的冷水相遇产生爆炸。孟泰将生死置之度外,冲上炉台抢险,迅速用铁板将水流引离炉皮,并采取一系列处理解决措施,避免了一场炉毁人亡的事故……经历十几次抢险之后,铁厂工人敬佩地称呼孟泰为“老
1967年,孟泰去世。但在此后的50多年里,孟泰的身影无处不在。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办公楼前矗立着孟泰塑像,孟泰纪念馆全面展示着孟泰的先进事迹,2014年落成开馆的鞍钢博物馆的“英模厅”,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孟泰。在他工作的鞍钢炼铁总厂,厂报是《孟泰报》,给优秀职工颁发的奖章是“孟泰奖章”……
直到今天,每一年的鞍钢新员工入厂时,都要去参观鞍钢博物馆。每到这时,孟泰的大女儿、80多岁的孟庆珍会跟大家讲述自己17岁进鞍钢当钳工时,父亲嘱咐她的话:“以后工人就是你的身份,咱们工人最朴实,你一定要干好!”孟泰是鞍钢新员工必须牢记和学习的榜样,是所有年轻人共同的师傅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,辽宁大地上产生的全国劳动模范有1000多位,总数居全国各省前列。这其中,产生全国影响的也不在少数。
同样来自鞍钢、比孟泰小29岁的王崇伦是其中之一。1949年,王崇伦进入鞍钢机修厂工具车间当刨床工。1953年,鞍钢的生产建设在突飞猛进地发展。就在这时,鞍钢矿山生产一线告急:大批凿岩机因缺少备件卡动器而被迫停止作业。试制卡动器的特殊任务最终落在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。紧张的生产的全部过程中,
第二道工序——插床加工能力不足成了提高生产效率的拦路虎。全车间只有一台插床,完成这道工序却需要两个半小时,所有人急得团团转。
王崇伦又悄悄地搞起了攻关。20多天后,双颊凹陷的王崇伦把一个长达500毫米、直径200毫米的工具胎安置在自己的刨床上。原来的插床一次只能加工一个工件,而将工件置放在工具胎内,刨床就可以成摞地切削,就像穿糖葫芦一样。当第一批工件加工完毕之时,计时人宣布:加工一个卡动器耗时仅45分钟。更让在场人震惊的是,以往加工凿岩机的40多个零件,每加工一种零件都得制作一套专用的卡具,而这一工具胎竟能全部取而代之,大家因此给它命名为“万能工具胎”。
王崇伦继续攻关夺隘,加工卡动器的纪录连连取得新突破,由45分钟提高到30分钟,最后提高到19分钟,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至7倍。凭着万能工具胎创出的奇迹,1953年一年,他完成了4年零17天的工作量,被誉为“走在时间前面的人”。来自沈阳第五机械厂、13次受到主席接见的马恒昌是其中之一。
1948年,沈阳五〇四汽车厂(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沈阳第五机械厂)车工马恒昌秘密加入了党组织。此时平津、淮海两大战役还在进行之中,前线急需武器。一次,工厂把修复17门高炮闭锁机的任务交给了马恒昌领导的车工一组。当时外面敌机轰炸,炸弹在车间旁爆炸,马恒昌手不离摇把,仍然坚守着岗位。他和组员们日夜奋战,最后提前5天完成了闭锁机的修复任务,有效地扼制了反动派的轰炸,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东北解放后,马恒昌带领车工一组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屡立战功。1951年1月17日,马恒昌以小组的名义向全国各条战线发出了开
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,“向马恒昌小组学习”“做马恒昌小组式班组”活动成为当时我国工人运动的新热潮。来自大连铁路分局的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长田桂英是其中之一。
1949年,大连机务段决定招考培养一批女火车司机。田桂英得知消息后,硬是说服父母,破除旧观念,报了名。1950年五一劳动节,田桂英驾驶“三八”号机车,从大连出发,沿途运送二百多名劳动模范去哈尔滨参加东北铁路劳模大会。在这一年,她安全行车62380公里,节煤50多吨。她的行动,成为那个时代的女性模范,带动了成千上万女青年走上职业道路。
来自沈阳铸造厂、以多项技术革新填补国家空白的“革新大师”张成哲是其中之一。
在40多年的工作中,他通过刻苦学习、虚心求教,掌握了设备维修技术,先后实现了800余项技术革新。其中重点项目60余项,填补国内、省内空白18项,节约各种原材料几千吨,为国家创造和节约1000多万元,被誉为“活着的孟泰”“革新大师”“时代的主人”“工人阶级优秀代表”。
来自沈阳七二四厂(后更名为东北机械制造厂)的“毛主席的好工人”尉凤英是其中之一。
1953年,20岁的尉凤英进厂当工人。她勤奋好学,钻研技术,大胆革新,进厂第一年就实现两项技术革新,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仅用247天。从1957年至1965年,尉凤英和身边的同志们一起努力,完成技术革新项目707项,创造价值185.5万元。以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,仅用434天就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生产任务,用4个月时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生产任务。
他们的名字写在新中国的创业史上,写在第一枚国徽、第一台机床、第一架战斗机、第一艘万吨巨轮上,写在辽宁创造出的数百项“共和国第一”上。
从劳模再说回到大国工匠,你会发现,几代辽宁工人群体既有不同的时代特质,又有着一以贯之的辽宁精神。
再讲两个大国工匠的故事。大连华锐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减速机厂数字控制机床操作者、高级技师梁伟,他可是企业的“宝贝”,辽宁省功勋高技术人才、全国技术能手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。
2007年,企业引进了三台国际先进的美国产数字控制机床,美方的培训专家艾文来到车间进行了11天的培训。厂领导问:“一旦外国专家走了,咱们的机床能运转起来吗?”梁伟决心要上操作台试一试,可艾文却不让他动手:“没交钥匙前,把机器弄坏了谁负责?”出于对梁伟的信任,厂领导承诺“机床出了问题,由我方承担一切经济损失”。
比拼开始了,梁伟和艾文各操作一台机床,各自编程,一试身手。结果是梁伟的程序从质量到效率完胜艾文,艾文伸出大拇指称赞他是“中国最好的工人”。在那次比拼中,梁伟编的程序直到现在还在用着。
两年后,艾文带着一批新机床再来厂里,培训的任务他直接交给了梁伟。说起梁伟的“黑脸”,在厂子里也是有名的。有一个细节能体现:只要梁伟在车间里,没有一个人敢坐着操作机床。但徒弟们都很服气,一个徒弟回忆说:“师傅对自己也这么狠。在操作台上,为了0.02毫米,也就是四分之一的头发丝细的误差,他都会较上半天劲。
2014年攻克海工重点产品——单点系泊液滑环加工精度难题时,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师傅吃住在车间里,最后时刻连着干了四天四夜没休息,最后连话都说不出来了。”被誉为“中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”的沈阳鼓风机集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,同样是企业的“宝贝”。
2006年,由她主导设计出我国第一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,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,而且使我国变成全球上第四个具有百万吨级乙烯“三机”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,彻底结束了该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。
20世纪90年代走出大学校门的姜妍,没事儿就到办公室画图、学习理论知识,在女儿两岁时,她还考取了东北大学在职研究生。
她的导师感慨地说:“我的学生里,姜妍可能不是理论功底最强的一个,但却是学习态度最好的一个。她求知若渴的劲头,谁都比不上。”
2003年,沈鼓集团转制,转到主机岗位的姜妍已经参与了几百台压缩机的设计工作,由她主导设计的中国第一台45万吨乙烯压缩机的成功运行,让她一炮而红。
2006年,国家决定在天津、镇海、抚顺建设3个百万吨乙烯项目,沈鼓集团为这3个项目研制百万吨乙烯压缩机机组的设计重任落到了姜妍身上。
2012年2月,我国首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的研制重任又落在她身上。每一次都全力以赴,每一次都使命必达。
何谓大国工匠?既要有工匠的认真细致、精益求精,又要有承担国之重器技术攻关的水平和能力,还要有与国分忧、无私奉献的全局观、大胸怀。
今天的辽宁工人群体,已拥有了更高的知识起点、更宽的眼界、更远大的志向,但他们胸怀全局、勇于担当的使命感,他们艰苦奋斗、勤恳敬业、爱厂如家的精神还与当年的孟泰们一模一样。
新时代的辽宁工人群体,正憋着一口气、攒足一股劲,为辽宁制造跃上新的辉煌而奋斗拼搏着。
本文摘自辽宁人民出版社,《长子的告白》(2019.4)一书,辽宁人民出版独家授权刊摘发布。